每年收春繭和秋繭,作為好孝順蠶絲總經理的呂奇嵩,無論再忙,都要遵照上一輩人留下的規(guī)矩:到好孝順各個收繭站看看當年的繭子質量,還有蠶農的收成情況。每次來到這個好孝順老繭站,呂總也特別有感情,可以說他童年的大部分時間就在這里度過的。
這個老繭站,從他有記憶開始,她就在了,后來查資料,是上世紀50年代建造的,至今已有將近70年的歷史。他們家三代人都在這里工作過。
來到老繭站,呂總滿腦子都是他母親忙碌的身影,作為當時繭站負責人,呂總母親總要指導蠶農科學種桑,除病蟲害,保證桑園的桑葉長勢良好,又要幫蠶農定蠶種,育小蠶。
在呂總的印象里,在育小蠶的時間里,他母親忙的頭發(fā)都沒干過(后來才知道,育小蠶,在溫室中進行的,而溫室內的溫度很高,呆一會兒就會滿頭大汗)。
繭站門口的那條水泥路,在他小時候的記憶里是一條泥路。門口的一排參天大樹,那時也沒那么高。記憶里最多的是:他站在樹底下,望著泥路,等母親回來給他做飯。呂總母親每次出去,到桑園指導工作,回來都很晚。有時候天黑了,他就到繭站門口的門檻上等,常常等著等著就睡著了,身上都是被蚊子咬過的包。
在讀小學三年級的時候,呂總聽父母討論繭站改制,要私有化了,他們要下崗了等等。呂總母親老是哭著說:沒有我們給她們指導,蠶農很難養(yǎng)好蠶。在我們的指導下,蠶農的繭子產量在100斤每張(當時桐鄉(xiāng)最高產記錄)。我們不做了,誰教她們啊。”后來,呂總父母到處借錢,把繭站承包了下來。從此,呂總父母也開始了創(chuàng)業(yè)生涯。
一個老繭站,承載著呂總家?guī)状说男难8篙吥欠N做好每一件事情的工作態(tài)度一直傳承了下來,要求把種桑、養(yǎng)蠶、制絲、做被的每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,做到極致。呂總還把生產的好蠶絲被,申請了“好孝順”商標,把好蠶絲被推向全國。為了讓消費者更加切身感受好品質,并且推出現(xiàn)場制作蠶絲被,讓消費者看到每一根好蠶絲。
呂總也經常帶著他的孩子來老繭站,告訴他們,父輩過往的種種艱辛,讓他們也要做好每一根蠶絲,讓孝順文化走進千家萬戶的理想堅持下去,永遠保持初心。